点击量:0
昨日
人民日报刊登读后感
<>
为由长江日报策划报道集结而成的
<<用生命诠释忠诚——
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牺牲者寻访>>
一书点赞
1927年,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,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。10 位成员,短短 8 年间,先后有 8 资讯网人英勇牺牲。牺牲者平均年龄 34 岁,最大的 45 岁,最小的 21 岁。
2017年6月,长江日报发起大型采访活动,记者分赴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江苏等地,寻访8位烈士的事迹和后人,展现他们忠诚于党、舍生忘死的革命献身精神。最终集结成书。
人民日报刊发的读后感中说:<>不仅系统还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革命足迹及其成员对革命、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比忠诚,而且通过对烈士后人的采访,展示了他们优良的家风传承,带给我们深切的感动与深厚的教益。
最壮烈:严刑拷打未透露半点机密
1927年5月,王荷波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,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。
同年10月,由于叛徒出卖,他在北京被捕。
一个月后,45岁的他被敌人秘密杀害于北京安定门外,抛尸荒野。
据北洋政府警察厅关于王荷波等被捕情况的原始报告档案记载,王荷波被捕后,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,对党的机密,他始终没有透露半个字。
[姥爷就义前,在狱中给家人留下的唯一嘱托,就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,教育他们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。]王荷波外孙赵迪说。
最坚定:狱中摔了蒋介石劝降电话
作为我国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,杨匏安与李大钊并称[南杨北李]。
1927年,在中共五大上,杨匏安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。
1931年7月,杨匏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被捕。
在狱中,杨匏安面对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引诱,宁死不屈。蒋介石甚至亲自出马劝降,杨匏安不为所动,把电话都摔了。
不久,年仅35岁的杨匏安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。
今年88岁的杨文伟是杨匏安最小的孩子,父亲去世时他才2岁。
他至今还清晰记得,父亲就义前从狱中设法传出的小纸条上的叮嘱,[玄儿不可顽皮][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]。因为这个缝纫机是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。
杨匏安还告诫家人,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要人送的钱物,如不能生活下去就立即南返。
[实际上广东老家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了,但父亲在遗嘱中只字不提让家人去找党组织,因为他怕给组织增添负担]。
杨文伟老人说起那段历史非常沉痛,[当时母亲病重,无奈之中甚至想把我给卖掉,后来因为我的哭闹和祖母的坚持,此事才作罢。]
杨匏安牺牲后,他的子女们都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最热血:[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]
1917年,许白昊离开湖北应城老家到武昌求学,后来参加革命,组织工人运动,担任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,直至1928年在上海被捕牺牲,许白昊再也没有回过他出生的老屋。
1928年2月,许白昊参加江苏省委在上海召开的工作会议,由于叛徒告密,敌人包围会场,他和陈乔年、郑覆他一同被捕。
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,许白昊英勇不屈,痛斥敌人。当年6月6日,许白昊壮烈牺牲。
在应城市国税局的廉政文化长廊,有一个宣传栏专门介绍许白昊的事迹,上面还印着许白昊一句原话,[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。]
最年轻:21岁时被刽子手砍杀
张佐臣牺牲时年仅21岁,留下的生平资料不多。1927年7月初,他牺牲在上海龙华监狱——现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。
1927年4月下旬,张佐臣等奉命从上海乘船去武汉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,在大会上,张佐臣当选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。
从汉返沪后,由于被叛徒出卖,6月29日,张佐臣在上海总工会秘密办事处开会时被捕,关押在龙华监狱。
审讯期间,张佐臣受到了严刑拷打,但毫不屈服。临刑时,张佐臣和杨培生等4人肩并肩,神色自若,高唱<>,观者无不为之动容,连刽子手都惊慌失措,临时决定改枪杀为砍杀。
张佐臣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期间,对同时被捕的难友说,[如果你们能出去,请带一信给我的妻子,她在苏联,叫她不要难受,再嫁一个好人。]
张佐臣的妻子周月林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。
牺牲前一年,张佐臣将妻子周月林送往苏联,自己则受党委派赴无锡从事工人运动,夫妻就此永别。其时,周月林已有6个月的身孕。
1927年1月13日凌晨6时,周月林在苏联生下了她和张佐臣的女儿。
周月林在苏联的第二任丈夫梁柏台,视烈士遗孤如同己出,为她起了一个俄文名字:伊斯克拉,意即[火星],取[星火燎原]之意,期盼女儿做[革命火种],中文名叫忆霞。
1931年5月,梁柏台和周月林一起踏上了回国路程,为了全心投入新的革命事业,行前他们将女儿忆霞和儿子玛依(后改名为伟力)送到莫斯科南郊的瓦斯基诺国际儿童院。
从那以后,周月林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骨肉。
最正直:[生活再难也不要找组织]
1927年中共五大上,蔡以忱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。
1928年7月,因遭叛徒出卖,蔡以忱在湖南常德澧县被捕,英勇就义。
[祖父32岁就牺牲了,他投身革命后仅回家两次。]蔡以忱的孙子蔡亚生说。
[我听母亲讲,当年村里一些乡邻对祖母说,以忱当了这么大的官,你怎么不找他要一些东西?但祖父在祖母回乡前跟她讲,‘你带着孩子,哪怕生活再困难,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’。]
蔡以忱生前还曾对长子蔡惠安说,为人要正直,要为百姓着想,不要找组织的麻烦。
蔡以忱牺牲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,只有数件遗物是通过妻子吴金梅作为[传家宝]传下来的。
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:[他日子女成人,我曾经用过的铜剑、砚台以及我的衣物,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们留作纪念。]
最震撼:即使砍脑袋也要参加共产党
1927年6月29日,担任中共江苏省委执行委员的杨培生在上海总工会秘密会址开会,遭叛徒出卖被捕。
审讯期间,杨培生以化名应对,但叛徒指认,身份暴露。
杨培生意识到,他们可能马上会被杀害,但他没有动摇和软弱,他平静地对难友们说:[我们既被捕,诸同志宜各努力奋斗。]
1927年7月1日,杨培生在受尽严刑折磨后,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牢房平静地走向刑场。临刑前,他泰然自若,高唱着<>。
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川沙烈士陵园,杨培生生前的两句话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展品。
一句是:[我看党为平民谋事就是好,即使砍我脑袋,我也要参加共产党。]
另一句是:[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,打倒了反动派,大家安居乐业,不就是顶好的事吗。]
最悲壮:战斗至最后一刻饮弹自尽
萧石月,湖南常宁人,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。
1927年5月,[马日事变]发生,萧石月接到中共湖南省委通知,要求各地工农武装攻打长沙。
他立即带领300多工人武装,日夜兼程,取道蓝田,向湘潭进发。当队伍行至蓝田时,突遭许克祥部一个营的伏击。
史料显示,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萧石月用手枪击倒了几个妄图活捉自己的敌兵,在枪里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,他掉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,牺牲时年仅27岁。
萧石月牺牲后,家里人很长时间都不知道。
因为萧石月17岁离家参加革命,直到牺牲,中途只回过家一次,半夜回来,天不亮就走了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中央工作的李维汉给萧石月老家写来一封信,讲述了萧石月的革命经历,并写到[(萧石月)大革命失败后牺牲于锡矿山]。
当时家人都不知道萧石月是谁,因为他参加革命工作后改了名字,村里人都称他为萧连祜。
在湖南常宁当地,一些老人至今仍能把萧石月过去的事情讲得清清楚楚,[他这个人,从小爱打抱不平,乐于帮助穷人][他这个人,为了革命事业豁得出去,不怕死][他这个人,不向既得利益和反动权势低头]。
最英勇:哪怕最困难仍与党保持一致
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,阮啸仙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。
后来,阮啸仙接受党组织派遣,先后赴莫斯科、天津、内蒙古、辽宁、上海、沈阳等地从事革命工作。
其间阮啸仙常对同志们说:[革命处于低潮,仍要充满对革命胜利的信心。哪怕是最困难时候,仍要与党保持一致。]
1934年阮啸仙调往赣南,红军主力长征后,他留守下来领导游击战争,在一次与敌人作战时被流弹击中胸口,英勇牺牲,时年38岁。
在广东河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,展示了阮啸仙烈士的一封家书——
[爱儿:……你想学好,你应该向你眼前的事情去学,事无大小,都有它的道理的。想见识多,有本事能耐,不必向上海或国外花花世界去学,随时随地随事都是书本,都有够学的道理在,哪怕是烧火煮饭的小事……]
这封几百字的家书,是1933年阮啸仙写给儿子阮乃纲的。革命形势严峻,阮啸仙与儿子聚少离多。他们之间仅仅通过两封信,这是第二封,也是最后一封。
1933年初,14岁的阮乃纲给父亲写了第一封信。阮啸仙收到后,当晚给儿子回了信,信中嘱咐阮乃纲孝敬母亲、好好学习、更加进步。
于是阮乃纲又给父亲写了第二封信,但迟迟没有收到回信。
后来才知道,阮啸仙遇到了[最困难的时候]——党在上海的一些秘密机关连遭破坏。直到几个月后,形势稍稍稳定,才抽空回了信。
收到这封回信,阮乃纲又写去第三封信,但从此音信全无。他此时并不知道,父亲阮啸仙再也无法给他回信。
视频剪辑:陈昊 配音:徐佳
有一种精神永不湮没
8位英烈用生命诠释忠诚
激励全国各条战线上的每一位同志
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
作者: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综合长江日报资料 制图:李晨茜
出品:长江日报融媒体 编辑:朱佳琪 校对:蔡扬
投稿:cjrb027@qq.com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蔚蓝资讯网 » 永不湮灭!他们的牺牲太震撼了……这8位从武汉走出的同志被人民日报点赞